
各位小伙伴,
在本篇推文前,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会有所领悟。
(请直接下拉至文末)
自古以来,就有“猪粮安天下”之说,猪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关乎国计民生。数据显示,我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63%左右。
虽然,我国作为世界养猪大国,但由于我国的种猪选育工作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作为产业核心的瘦肉型原种猪几乎全依赖进口,国外猪种引进来就很快退化,只能用完一批再引一批,存在“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现象。
今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氏股份养猪事业部副总裁、温氏研究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珍芳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项目针对我国瘦肉型猪育种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种质依赖进口、生产效率较低等重大问题,通过持续开展种猪本地化选育,自主培育出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

1998年底,吴珍芳被华南农业大学派到温氏股份做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便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研发。从国外引进长白猪、大白猪等优秀的瘦肉型猪品种,与国内优质品种杂交选育。
他们的工作就像选“国家队”,把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放在一起,优中选优。“选长得高的、跳得远的、跑得快的,还是腰粗的、腿长的?设一个综合指标,我们的技术可以让这种筛选更精准。”团队成员说。
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杂交,最终,“华农温氏I号猪配套系”和“中育猪配套系”两个配套系脱颖而出,瘦肉率达66-67%,相比20多年前提高近30%。
长得快并不是吴珍芳团队最关注的,怎么吃得少还能多长肉?饲料转化效率的显著提高让科研工作者们更加欣喜。“打个比方,土猪大约吃4.5公斤饲料才能长1公斤肉,饲料转化率4.5:1。我们这两个配套系品种平均的饲料转化率就有2.45:1,比土猪饲料节省近半,就算跟其他瘦肉型猪比,每长1公斤肉,也能节省0.15公斤饲料。”吴珍芳说,“我们的品种,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就可以节省35公斤饲料,一年可为国家节省饲料粮数百万吨,可以说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还更环保。”

项目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并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一头猪,为了选育出这两个配套系,科学家们也动用了许多神奇的高科技手段。
吴珍芳告诉记者,在选育猪种过程中,团队一共搜集了世界上18个品系(类型),涉及200多个家系,至少有2万多头原始素材,怎么评价哪头猪好不好?需要大量技术突破。
一头活猪,怎么知道它的肉好不好吃,香不香,嫩不嫩?吴珍芳告诉记者,以前这是没办法测定的,为此团队研发了活体评估的办法,将与之相关的性状标记下来。“一头小猪刚生下来,我们在它耳朵上提取一点组织,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就已经能基本判断它长得快不快、瘦肉率高不高、肉好不好吃……这是基于我们的基因大数据积累。”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创建的国内外最大的育种数据管理系统,目前数据记录已超亿条。而这种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种猪全基因组选择新技术,打破了国外芯片技术垄断,实现了种猪早期选择,提高了选种准确性,猪的肉质、抗性、繁殖力和产品整齐度等也同步改良提高。
一头猪吃多少粮能长多少肉?团队研发的自动采食测定系统,则能自动记录猪每天吃多少、长多少,自动测定饲料转化效率。
一头猪的遗传价值有多大?团队研发出遗传评估专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开发信息软件,用大数据评估猪的多个遗传性状,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筛选选育。“用信息技术养猪。”吴珍芳笑道。

以前农村养地方土猪到100公斤,要花一年时间。团队培育的高效瘦肉型猪品种,145-150天就可长到100公斤,最快的个体甚至只要120天
从1998年开始研发,到2005年初步形成品种认证上市,再到近年来不断改良、应用,目前吴珍芳团队培养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每年累计可影响出栏肉猪大约4000万头,占全国猪肉市场的7%左右,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5个月就能出栏,吃得少、长得快、瘦肉还多,这么好的品种好吃吗?安全吗?他告诉记者,这个品种对安全性有利。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养殖过程中,现在的养殖条件大大改善,养猪场基本全自动化,手机控制自动喂饲料、控温、清理猪粪等,再加上猪肉屠宰之前都要经过疾病检疫、药品残留检验等,总体来说,我国猪肉安全性非常高。
“瘦肉率高,也没有必要添加瘦肉精,完全是靠科技的进步,靠我们有好的品种,营养、疾病的防控,冬暖夏凉的饲养环境等,才让动物吃得多长得快。我们用高科技保证群众的肉食需求。”吴珍芳说。

多年来,在吴珍芳心中,一直有一个“养猪强国梦”:“哪一天我们能培育出自己的瘦肉型猪品种。”
“养猪有什么搞头?”从1986年上大学开始,吴珍芳就无数次面临这样的质疑。时至今日,他依然坚定地告诉记者:“吃肉是我们菜篮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养猪非常有意义!”
他告诉记者,世界上一半的猪养在中国,消费在中国,但我们的养猪生产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经过20年艰苦不懈地选育、研发,如今,吴珍芳团队培育的种猪品种,每年应用产值三四百亿,数万户农户因此增收,“养猪强国梦”逐渐映照进现实。“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自己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我们的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非常高兴。”
如今,吴珍芳还有一个新的梦想——培育出全球知名的“华系种猪”。
“要让中国人吃得好,一定要把猪养好。我未来的设想是,每个区域都要有对应的最佳品种,如培育出广东人最爱吃的品种、贵州人最爱吃的品种等。接下来,我们会再细分,不但要选好现有的配套系,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再细分,帮每个区域选出最佳组合。”他笑道,“未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古代,马是战争的利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在贰师城见到强健的大宛马,于是奏知汉武帝。汉武帝闻讯后大喜,让人带千金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大宛国首府贰师城求换“汗血宝马”。来到贰师城后,大宛国王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 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两次任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征讨大宛国,第一次出征无果,第二次举全国之力出征降服大宛国。
引进了“汗血宝马”的汉朝骑兵战斗力大增,为汉武帝攻打匈奴奠定基础。虽然,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可以进行繁殖,可惜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现在“汗血宝马”在国内已踪迹难寻。
为引进“汗血宝马”,
汉武帝不惜与大宛国大动干戈,
可惜“汗血宝马”却因选育技术而消失。
本文综合:金羊网、南方都市报、百度百科
资料来源:本文图片及内容转自温氏股份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