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作为猪群常见三大系统疫病之一,不仅影响了猪群的正常生长速度,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猪死亡。根据陈焕春院士的报告指出,在2015-2017年他们实验室检测的12580家猪场统计数据显示,腹泻类疾病占比19.07%。腹泻病已严重影响我国生猪健康养殖、制约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根据农村农业部发布的194号公告,从2020年7月1日起,饲料全面禁抗(中药类除外),饲料中将不在添加任何预防肠道腹泻的抗生素,这势必会增加饲养过程中腹泻病的发生比例,因此如何科学的认识腹泻病的病因,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好腹泻病的发生显得非常重要。
猪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性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环境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猪呕吐、水样腹泻(图1、图2)和脱水,出现剧烈水样下痢,呈喷射状,粪便呈乳白色、淡黄色或绿色。
病因: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δ冠状病毒等。
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措施:做好疫苗免疫,发病后做好减料或停料、补液工作,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发病后用爽猪宝喷洒栏舍,保持栏舍干燥,减少交叉传播。
细菌性腹泻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病原复杂,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细胞内劳森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魏氏梭菌。
大肠杆菌引起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等问题和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问题主要危害断奶和保育阶段的猪群,导致迅速消瘦、脱水、甚至死亡,使养殖场2-5周死淘率上升,一旦发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以上疾病目前主要通过水源传播,在雨季被雨水会污染猪场地下水极易导致猪群腹泻。解决此类腹泻的关键是要做好猪饮用水的消毒清洁工作。研究实验发现,在菌群超标的养殖场,针对保育猪饮用水用三碘凌(枸橼酸碘溶液)按1:2000-4000(根据菌群超标情况确定稀释比例)兑水稀释处理后,2-5周的腹泻猪群比例和死淘率得到很大的改善,猪群健康度得到提高。
细胞内劳森氏菌是猪回肠炎的病原,猪回肠炎多发生于6-16周的生长育肥猪,表现为粪便变稀(图3)或者间歇性下痢,主要引起猪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除做好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外,建议肉猪在饲养90日龄前后做好药物保健,可添加正典威泰200g+10%金霉素2000g/吨饲料,连用10天。
猪痢疾表现时轻时重的黏液出性下痢,粪便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严重时表现为特续下痢,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图4),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建议在血痢高发猪场提前用药物预防,可使用正典威泰150g+地美硝唑预混剂2000g/吨饲料,连用10日。
图3:回肠炎粪便松软、不成形
魏氏梭菌主要引起梭菌性肠炎,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发病后用地美硝唑预混剂2500g/吨饲料进行治疗,使用7-10天,病情恢复后添加老三届500g/吨饲料,连用10天以上,老三届中的核心成分丁酸梭菌在肠道内繁殖时产生的丁酸可显著抑制肠道内魏氏梭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梭菌性肠炎防重于治,建议用老三届定期预防处理。
寄生虫性腹泻的病原有猪球虫、结肠小袋纤毛虫、鞭虫、蛔虫、食道口线虫等,目前以球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较为常见。哺乳仔猪感染球虫后排出水样的黄色稀粪(图5),甚至会污染全身,且会散发出腐败乳汁样的酸臭味。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常在性的寄生虫,主要危害保育仔猪,当猪肠道环境发生改变时发病,造成腹泻,粪便呈灰黑色(图6),常用其他腹泻病原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图5
防控要点: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分娩舍清洁卫生,地面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仔猪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建议在日粮中添加多维、补充电解质(加能速补);2.如遇到此类疾病高发猪场,可使用五体统治(复方间甲氧嘧啶预混剂)+地美硝唑预混剂+正典球康(地克珠利颗粒)联合用药处理。
主要由环境变化导致的猪群腹泻,常发生于断奶、转栏、换料等应激时期,加上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如栏舍卫生不清洁、湿度过大、通风条件不佳,造成猪群的抵抗力下降会诱发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引起腹泻。建议猪群定期添加营养药加能速补,已补充应激状态时的维生素需求,并使用老三届调理肠道,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维持肠道健康,提高对病原的抵抗力。
许家园,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就职于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公司养猪板块技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