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养禽业经历了一场范围广泛的大疫情,波及至少山东、安徽、山西、江苏、河北和福建等6省,同时引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等多个高校研究所专家注意,并分别做了研究,分别分离到了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株、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变异毒株、VIIh型新城疫病毒等多个新型毒株(注意:分别取样,是不同的样品中分离到不同毒株,不是同一样品中分离到多种新型毒株)。到底,哪一种毒株是本次疫情的元凶呢?还是共同作用呢?欢迎多多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团队的研究。以下是文章信息。

传染性法氏囊(IBD)是最为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全世界的养禽业和食品安全。但在过去30年中,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变异株却从未引起大家的重视。最近,中国主要养鸡地区相继发生了疑似IBD的亚临床感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表1. 本研究中所分离到的IBDV毒株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团队用RT-PCR结合测序和演化分析确定了在中国东部6省的感染由IBDV新型变异株引起,并进行免疫学检测,进一步证实IBDV中国变异株的抗原性也发生了变化。
该中国变异株与美国IBDV变异株显著不同,两者在VP1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于97.7%,VP2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于98.7%。动物实验表明,该变异株可对鸡造成严重威胁,包括对中枢免疫器官的不可逆损伤,明显的免疫抑制效应和生长滞后。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团队的这次研究首次证实该IBDV变异株是引起大流行的元凶,其分子流行特征与其他毒株显著不同。
同时,本研究指出对IBD的防控亟待进一步加强。


图1. 根据VP2第183-441位氨基酸(A)和VP1第134-517位氨基酸(B)所构建的演化树分析。
该演化树采用MEGA6软件根据邻接法则绘制而成。本研究所分离的突变毒株由实心圆标注。

图2. 单克隆抗体对IBDV中国变异株的反应效果。
免疫荧光分析在DT40细胞上进行。
一组抗IBDV VP2的单克隆抗体被用于检测和IBDV变异株(SHG19)、IBDV超强毒力毒株(vv'IBDV)和致弱毒株(Gt)的反应效果。
阴性对照组为虚线框标注。比例尺为400 μm。

图3. IBDV变异毒株SHG19在SPF鸡上的毒力评估
(A)感染后25天的体重比较;
(B)囊指数动态曲线;
(C)脾脏/体重比例;
(D)法氏囊切片的组织病理学图片;
平均滴度和标准差分别来源于十个独立样本(A)和三个独立样本(B、C)。

图4. 对于IBDV变异株SHG19水平传播能力的评估
(A)感染后25天的IBDV特异性抗体滴度;
(B)感染后25天法氏囊的病毒载量;
(C)感染后25天的囊指数;
(D)感染后25天的脾脏/体重比例;
平均滴度和标准差来源于5个独立样本。

图5. 血凝抑制分析测定的禽流感疫苗抗体滴度
十个独立样本的抗体平均滴度和标注差如图所示。
本文由陈佳宁、周盼伊编译整理,本栏目由周盼伊统筹策划
资料来源:本文图片及内容转自中国动物保健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