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
-
12
-
04
近日,养猪信息网&蓄牧思维专访了动物寄生虫病防控技术临床实践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翁亚彪副教授。本次访谈,翁亚彪副教授对非瘟下虫媒传播的防控进行了详细讲解。以下为访谈整理稿。翁亚彪副教授非洲猪瘟下的虫媒传播怎么防控?非洲猪瘟发生至今,国内防控的总体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养殖场由恐慌性防“非”开始转向了理性防“非”。实际上,对于养猪过程中的烈性传染病,国内的养殖场其实已经经历过很多,如经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等,但从来没有一个烈性传染病像非洲猪瘟一样,使国内养殖场如此手足无措。动物寄生虫病防控技术临床实践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翁亚彪副教授指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国内养殖场对非洲猪瘟的认知不够有关。可以看到,以前的烈性传染病往往很快就有了针对性的疫苗,能让易感动物得到保护,因此在防控时即便其他的生物安全工作做得差一些,也不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非洲猪瘟显然不同以往,其疫苗百年未出,只能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方向上去进行防控,且其传播特性与以前的烈性传染病也有很大区别,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去防控。现在国内的养殖场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更加科学的防控手段。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翁亚彪副教授指认为,非洲猪瘟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播和虫媒传播两个显著特点,基于这两个特点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高度接触性传播:从目前来看,非洲猪瘟病毒需要通过人、猪、...
浏览次数:56